有些人做不成事,就觉得运气不好。其实,机会可能早就给你了,但你为什么没抓住,没去抓,或是都没看出来是个机会?
比如说比特币,现在比特币不少人赚了钱,不少人为此疯了着了魔。我知道比特币有多早?要知道,李笑来最早提比特币就是在推特上,我那时候整天在推特,是推特 Top 10 影响力的用户,什么信息都看到过,霍炬那时候也总说比特币,我根本没往心里去。
为什么? 认知不够。我不懂经济学的东西,只把这个东西当成又一个不成熟的新技术。看了之后就忽略了。以至于后来火起来,我还莫名其妙。当然,比特币完全火爆之后,已经背离了我的价值观判断,就更不去碰了。
当然可以说这是运气成份。但还是价值判断。再比如,我对某大互联网公司的判断,我觉得撑死也就 100 亿美元的市值规模,因为当时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也就几百亿美元的市值,难道中国公司一下子能把他们灭掉?从这个角度倒推,公司空间有限,于是,就去做别的了。
但这个是不懂大环境的变化,不懂经济运行规律。现在,市值几千亿。你说这是运气问题?不对,这是内在能力问题。
但也有些人,根本不会想这么多,晕晕糊糊的「坐车」,跟着大部队走就行了。这个,是运气。
以上摘抄自Fenng大知识星球:
2012 年,我注册了个微博,当时也算个文艺青年,喜欢发点什么,表达一下自己。我的感觉还不错,所以当时身边同学都只有一两百个粉丝时,我就有三千多了。
然后呢?没有然后了,这才是扎心的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2015 年我进入新媒体行业的时候,看了很多新媒体大 V 的草根发家史,我那时候才意识到,原来 2012 年我在工地上干苦力活一天赚 80 块钱的时候,很多人通过微博都发大财了。
微博当时还处于红利期,我本是完全有机会做起来的,即使做不到百万大号,做个小几十万还是有把握的。我有表达欲,文字功底也不错,我知道发啥大家会喜欢、发啥大家更愿意转发,更重的是,那时候我上大学,正闲的失眠呢,有大把的时间。
那我缺什么?我唯一缺的就是见识。
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微博还有这么大的商业价值。靠发微博还能赚钱?我根本没有这样的意识,没有基本的商业常识和互联网思维。
像之前的我一样,很多人常说自己缺少机会。其实不是,因为你见识少,可能很多机会都曾跟你擦肩而过,你只是不知道而已。
我讲上面这个,其实想说见识远比你想象的重要:
你的见识决定了你的判断,你的判断决定了你的选择,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成长,你的成长决定了你赚钱的方式,你赚钱的方式决定了你的层次。
职业发展尤其如此,你在一个行业里做一份新工作,先不要着急去拼命、努力,先等一等、看一看,认认路,涨涨见识。
职场中的涨见识,主要是涨行业见识,具体是 3 个方面:
1、要知道自己有哪些上升通道。
2、要知道自己想成为这个行业里的谁。
3、要知道自己手里的活儿做绝了是啥样。
不管你处于哪个行业,都要看看,从你这个岗位、职位出发,继续往下走,都有哪些路可走?以你的能力,最差能大概能混成什么样?最好可以混成什么样?你的职业天花板在哪里?
比如我 2015 年入行新媒体,摸索两三个月后我分析认为,我好好努力一下,最差也可以成为一个百万级大号的运营主管,如果混得好,在合适的时机自己做一个账号出来也很有可能。
想明白这一点,路有方向,心里不慌。
你要看看,在你这个领域里有哪些牛逼人物,你必须多去搜索,列个清单,每一个都充分了解,然后看看你喜欢哪些人?
你再去研究他们的成长路径,回过头来再分析自己的优势、劣势,你要问自己,你希望自己成为谁?
你觉得你能成为谁? 想要快速成长,初期一定要给自己一些「真实存在」的对标人物。
这个也是让你涨见识的,你得知道你这个领域里,最牛逼的人是什么水平,你得多去了解,多开开眼。 否则,你很容易变成井底之蛙。
我刚入行新媒体时,同事写个三四万阅读量的文章,我就觉得哇好高啊,好厉害啊——我这就是没见识: 当我知道不少号篇篇10万+时,我对待这份工作就是另一个态度了,当我第一次亲眼看到一篇文章几百万阅读时,我又是另一个感受,当我知道咪蒙一篇文章可以涨粉几十万时,当我知道一条创始人每篇文章改上百遍标题时…. 我的眼界不断被拓展,我见识到这个行业最牛的人怎么做事后,我的状态、我的标准、我的野心都会升级,我会从各个方面都要求自己做到更好。
2017 年我做了 8 场新媒体特训营,外加给中国移动、中石化、联想这样的企业做了内部培训,每次我做线下培训的时候,我都会发现太多的人只关注于自己那一亩三分地,对于整个行业、整个市场都了解太少。 比如当我说到千万用户级别的账号@夜听 时,大家哇——没听说过。
当我说新榜「号内搜」特别好用时,他们会说——粥老师,号内搜是啥玩意;当我说,如果你是科技互联网圈的记者编辑,你得去看看宋玮是怎么做选题、怎么做采访的,他们说宋玮是谁—— 这就是,见识不够,在这样的情况下,你想在短时内一直保持快速的成长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所以,整体来说,你身处一个行业,就要尽可能得多去了解这个行业的一切,包括最牛的公司、最牛的人,你会知道,在这个行业里: 我现在是谁?我在做什么?我处于什么位置?我要去到什么位置?我将来想成为这个行业怎样的存在? 这是你在一个行业快速崛起的前提。
02
普通人的职场崛起
直奔顶尖高手去学习是捷径
在任何行业的快速成长,都要靠大量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。
不同人的学习方式差异,导致了他们成长速度截然不同。
关于学习,我这篇最想说的是:你一定要直奔顶尖高手。有句话大家可能都听说过「求其上者得其中,求其中者得其下」。
什么意思呢?我在我的知识星球里讲过: 高中时,我的目标一直是考北京外国语大学,我是山东考生,考这个大学你的分数得在 640 分左右,我第一年考了 581 分,没去上学,复读一年,心里的目标还是要考北京外国语大学。 第二年我考了 621 分,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分数还不够,但是很多 211 大学我都可以去上了。
你知道么?我读的那个高中,就在我们市下面的一个镇上,属于我们市质量最差的高中之一。 不是我刻意说自己学校不好,它差到什么程度?文科班 6 个班,经常一个考上本科的都没有,也就是你考成学校的文科状元,分数都有可能上不了本科。 就在那种学校里,我把目标定成了考北京外国语大学,很多同学都笑我,当时大家的目标都是考个普通二本,甚至考个好一点的大专。但我就一心就要考北京外国语大学,我管你们呢。
结果最后高考,我真的成了我们学校的文科状元,581 分,成为 6 个文科班里唯一一个能上二本的,虽然我拿到通知书后就扔在一边了,我看不上。我要继续复读,考我的北外。当时在自习室,吃完开心果我都要用壳子摆出「北外」俩字来。
你看,当年大家的目标都是上二本,所以大家都去上了大专;我的目标是上重点本科,所以我考上了二本。 你觉得一个立志考大专的人,能考上 211 大学么?不可能。
这就是「求其上者得其中,求其中者得其下」。
另外,我希望你也能从我这个高考经历中领悟到另一点,那就是你得做个有野心的人,不要盯着自己身边那几个人看,我如果也天天盯着自己那个学校看,学习的目标也是班里或者学校的前几名,那我的上限就是他们。 回到我在一个行业的成长学习,也要直奔顶尖高手。 有朋友问了:学习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了,我怎么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呢?我刚入行,还是一个小宝宝呢,我直接向顶尖高手学习,能学得会么?
其实,从学习对象来划分,学习有两种:
一种是非常典型的需要你一步步进阶的,不能一下学最顶尖的东西,比如:我们学物理、数学的时,就有很大的这样的感受。 另一种,也就是大多数学习,不太需要你去一步步的进阶,你可以直接学最顶尖的,这叫「自然主义的学习手法」。
比如:我要学打台球怎么才能打的准,我需要先找一个初级的教我、再找一个中级的教我,最后再让丁俊晖教我么?不需要,我可以直接请丁俊晖教我。
再比如,我想学书法,想学怎么写更好看的楷书?我是不是可以直接学楷书写的最好的大师,当然可以,不用先去学次一点的,再去学好一点的。 我所在的新媒体行业,就是不用非得一步一步进阶的。
比如说,这个市场上有 3 个教你写爆款标题的高手,如果这三 3 个人水平分别是 70 分、80 分、90 分,你一定要直接去学那个 90 分的高手,而不是先去找那个 70 分水平的人学。
你学排版,你肯定也是直接去学排版颜值最高的帐号。想复制?我看你是想多了,要是能复制,我选马云。要是能复制,新媒体行业里已经有 10 万个咪蒙了。 所以,首先要打消这个念头,别老想复制谁,天天想复制粘贴,这个是病。
既然不能复制,我们为什么还要整天学习顶尖高手,要学习顶尖高手的什么?在我看来,向高手学习,主要是学 4 个方面。
1、学具体的技巧。
2、学技巧背后的方法。
3、学方法背后的认知。
4、学认知背后的成长路径。
这样学习顶尖高手的路径,是更全面的、更深度的、更有价值的,这样才不容易被带歪。
什么是被带歪了?
比如有些二逼青年,听别人说比尔盖茨、扎克伯克都是大学辍学成就了一番事业,所以自己也辍学去创业。
人家辍的是哈佛大学?你辍的那是什么大学? 再比如,你听说一条,靠广点通砸了几百万就迅速把号做起来了,然后你觉得你学到了,你也有钱,拿出 500 万去砸广点通了,结果涨粉效果差,涨粉后掉的也很快。
这其实就是你学顶尖高手时,只学了人家其中一点,结果被带到坑里去了。 还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说明了这一点: 罗振宇之前一直说,年轻人不要买房子,然后在一次节目里说,自己把房子和车子全都卖了,租房住、打车行。
然后,很多年轻人就信了,也把房子卖了。
结果呢?罗振宇在 2017 年初说:当年我没说后半句,我把房子卖了之后,买了腾讯的股票,实际上腾讯的股票比北京的房价涨得还好,所以在北京房价新一轮上涨之前,我又把北京的房子买回来了。
很多人说这些牛人,老是坑人,其实不是人家坑人,而是你不会学习。
具体应该怎么按照那 4 个维度去学习顶尖高手呢?
我举个例子,比如我要学习咪蒙做新媒体。
第一个维度:
我要学它做新媒体的具体技巧,咪蒙最值得学的是什么?比如标题技巧,简直绝了——《七夕,我在民政局排队离婚》、《早知道分手这么爽,我早就分手了!》,这些标题太吸引眼球了,我得一个一个去琢磨去学习。
第二个维度:
学咪蒙起标题技巧背后的方法。然后你会发现,咪蒙说写好标题的方法就是要引发用户的好奇心、要在标题中自带矛盾、要把话说一半留一半等等。
然后她说,你的标题一定要简单、粗暴、甚至是要极端一些,嗯,我又明白了;然后我知道,咪蒙一篇文章可能要取几十个上百个标题来,甚至还要发到「标题顾问群」里让大家投票,嗯这不又学到一个方法么;然后我又学到,咪蒙助理每天都要去搜索各个大号、朋友圈的牛逼标题,然后大家一起分析,你看又学到一个方法。
所以,到这个维度时,就比第一步更深入了。
第三个维度:
学习方法背后的认知。
这个就比第二个维度更近一步了。
你会想咪蒙为什么每天要在标题上花那么大的功夫?
因为在咪蒙的认知里,标题极其重要,甚至比内容都重要。
那咪蒙为什么非得把标题起的简单粗暴呢?
因为咪蒙认为标题一定要让用户 2 秒钟之内看明白,不能超过两秒,因为用户刷朋友圈的速度很快,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。
第四个维度:
学习认知背后的成长路径。
这个非常重要,你要问咪蒙为什么是这样的?
罗振宇为什么是这样的?
新世相的张伟是怎么一步一步把新世相做得这么牛的。
你把顶尖高手的路径搞清楚,你会有更加深入的认知。
比如你去分析,咪蒙为什么会在表达上如此极端、如此会引发强烈情感共鸣?
又为何那么喜欢宣扬女性要独立、要有钱、要自己给自己安全感?
这时候你就得去她的成长路径了,你看看她的原生家庭,你看她母亲的婚姻,你看他父亲的极端故事,你就明白了。
很多人只关注牛人的结果,而忽略了路径。其实最重要的是路径。因为现在的你,都是过去的一点一滴堆成的。
除此之外,你学习顶尖高手的时候,要挑每个方面最顶尖的,比如学取标题我就学咪蒙,学策划爆款活动我就学新世相,学怎么投广点通我得研究下一条、电影工厂,学怎么玩转评论区回复我得看看脑洞运营等等。
03
普通人的精进之路
要以天为单位,以年为周期
这几年,我经常对身边人的学习和成长行为进行观察,然后我就看到一个普遍规律:
进入一个行业、做某一个职业或者学习某项技能时,80% 的人在前半年尤其是前三个月都是进步很快的,半年之后就开始放缓,一年之后你就看不到他的成长了。
为什么呢?
因为你刚开始进入一个行业、做一份工作时,你是纯小白,你什么都不太懂,你身上带着一种初学者的心态,会如饥似渴的学习新东西,这个状态由几方面促成的:
01 你刚入行确实什么都不会,所以你想不想学你都必须要学;
02 你刚入行,一切对你来说都是新鲜的,不逼着你学,你也有兴趣;
03 正是因为你刚入行,之前啥都不懂,所以你学一点就有反馈、学一点就有反馈,所以这个阶段,学习是非常快乐和有成就感的。
可半年之后呢?
该学的都学的差不多了,工作都能正常去做了,这个时候不管是学习还是实践,都已经毫无新鲜感了,更重要的是,学习的正向反馈变少了,之前的学习让你从 0 分做到了 70 分,但接下来你可能非常努力的学习俩个月,很多工作也只能从 70 分做到 72 分,学习变得没有那么快乐和有成就感了。
一年之后,更严重,所有都变成了例行公事,你甚至开始讨厌学习了。
所以,大部分人都在工作一年后,停止了成长。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工资好几年不怎么涨,因为你能力停止增长了,你薪水当然也停止增长了,偶尔给你涨个一两千,只不过是因为物价上涨了而已。
所以说,你要想成为某一个领域的高手,更重要的不是你的爆发力好不好,而是你有没有持久力。
巴菲特的合伙人,查理芒格,除了会投资,还是全世界最会学习的人,关于学习,他说过一句话:你要保证每天晚上睡觉时,比你今天早上要聪明。
这就是每日精进。
我进入新媒体行业刚满两年时,就已经年薪 50 万,成为能给 500 强做培训、能开线下课的讲师了。你可能第一反应是:你为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长这么快?
但两年真的很短么?两年超过 700 天!! 如果整整 700 天里,你每一天都能做到晚上睡觉时比早上更聪明了,你的成长就是巨大的,你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牛逼。
不夸张的说,我这几年就是这么过来的,因此我用三四年时间,在这个领域里收获了很多人十年的成绩。 为什么?没有那么多原因,我智商情商都不高。
你拆开算,如果按一天一天算,很多人 10 年里真正做到每日精进的天数,加起来可能真的没有我 3 年多。如果你能做到每天都比前一天进步,相信我,变得牛逼只是时间问题,而且这个时间会来的很快,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。
这是精进要以天为单位——每日精进。
那精进要以年为周期什么意思呢?
你想成为任何领域的高手,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,要放在足够长的周期里去看这件事,因为我们刚才说了,很多人的精进之路在一年后就停止了。
有句话叫,越对未来有信心,越对当下有耐心。
其实就是让你放长线,钓大鱼。反正我就是这么要求自己的,我起点低,没有那么多资源,那我就赌那些时间复利强大的能力,未来一年、两年、三年,我继续日复一日的精进。
这样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,别人想做到你的水平,必然也要经历这个过程,所以越难的事情越要早做、久做、不停的做,你会发现: 成功的道路上,一点都不拥挤。这一点,我们从更现实的意义上说,精进的目的是什么?应该带着什么样的心态去精进? 其实,目的很简单,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——「成为这个领域里金字塔顶端的人」。
你一开始肯定是在底端,怎么站到顶端呢?
你是把别人当梯子,你是在踩着别人肩膀往上走。问题是,谁特么愿意让你踩着自己肩膀往上走呢?他自己还想往上走呢。 所以怎么办呢?充满动机的去竞争!你干掉一个对手,你就能踩着他肩膀往上走。如果这个领域里有 100 个人,你排在 90 名,你就是最底层的,你干掉一个对手,你就往上走一步,你一个月干掉 10 个, 8 个月后,你就是这个领域的前 10 名。 所以,没什么大道理,去干!
04
普通人提高职场赚钱力
从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开始
咱们每天工作这么拼命,目的是什么?
其实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赚钱。
当你想赚更多钱时,你要想的是老板凭什么要给你更多的钱:我想要 100 万的年薪,那老板凭什么给我 100 万?我在我的知识星球里分享过我最初的涨薪经历: 刚入行时,我啥都不会,月薪 5000,说实话已经非常开心,甚至觉得自己拿多了。
但仅仅过了 8 个月之后,我跟我的领导说:老板,我要申请加薪。 老板说:好,你说个数吧? 我说:你觉得我值多少钱呢? 老板说:你说吧,给个数。 然后我就开口了,我提心吊胆的说了一个几倍的数字。但是,老板假装思考了一下就马上答应了。
为什么我要的这么高呢,老板还一口答应了? 不着急回答。 入行新媒体前,我是在北京西单大悦城做服装店店员,不瞒你说,最后走的时候我算是被开除的,而且是当着其他同事的面,店长当场表态说不需要我。我当时底薪是 2300 元。
对比一下这两个经历,回过头来再说,你值不值钱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? 就是你的老板找一个替代你的人的难度有多大?俗称不可替代性。
我做服装店员时,老板看我不顺眼,一抬脚就把我踢掉。为什么?这种服装店的店员,它一天能从 58 同城上招 10 个来面试,我走了,随便一个人来都能顶替我,说不定比我还干得好。 入行新媒体申请加薪时,我开口就是n倍工资,老板一口答应。为什么?我走了,他可能花半年时间都找不到第二个我,就是这么简单,当时很多大号想把我挖过去,给出的薪水都远超我当时的工资,而且也远比他们在招聘网站上写的那个最高的数还要高,原因就是不可替代性。
以后,你去跟老板提加薪或者思考自己薪水怎么涨的时候,你要问自己一句:老板找个人替代我的难度有多大?所以,你想赚更多钱,就要不断的提高你的不可替代性。市场会有偏差,但记住,市场的偏差都是临时的,你值 100 万,你今年拿不到 100 万,明年肯定能拿。
你说你老板瞎他看不到,一般不可能,瞎的很难做老板。如果你老板真瞎,也没关系,你老板的竞争对手不瞎,他会给你 100 万。
怎么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呢?我这篇就想说两点:一个是专注,一个是选择。 先说专注。 我在月收入两万时,不会修图,不会做 PPT,不会谈合作,不会做 GIF 图等等,我就会一件事,写爆款文章,我把这件事做到极致,做到不可替代,我就值钱。 你啥都会,会修图、会排版、会做 PPT、会谈合作,啥都会,那你为什么拿的钱没我多?因为你虽然啥都会,但你每一个都没做到极致,也就是随便一个人都能替代你。 不要小瞧专注。
你只要专注在一个小领域,做到足够牛,做到不可替代,那么在这个时代,你一定能赚到很多钱。比如说给罗永浩做 PPT 的,许岑,他 PPT 做得足够牛逼,一年就能赚几百万。 再说说选择。 选择很重要,这篇先不聊大方向的选择,说说被很多人忽视的日常工作中的选择。每一次你都要问:我这样选择是否能提高我的不可替代性?
比如 2016 年,即入行新媒体做小编半年后,我升职为新媒体运营经理。 当时我有两个选择: 一个是去管理一个 100 万的大号,管理 6 个人,在公司风光、有地位。但我没去干,我选择了第二个:去帮公司从零到一做一个新号。 带着一个人去做新号,又苦又累不风光,在公司的位置也不够。那为什么我做了这样的选择? 因为,你招聘一个能管理百万大号的运营主管,和招聘一个能从零到一做出一个号的人来说,哪个更难?
当然是后者。所以我就做了那个暂时不怎么风光、甚至有风险,但长期看来会增加我不可替代性的选择。 再比如,2017 年很多社群想要找我去分享,有很多大会邀请我去讲一讲,有很多平台想要去直播一下,但大部分我都没去,因为 2017 年我的目标是成为这个领域的课程第一名,做那些东西挺好,但前提是我手里已经有最牛逼的课程了,但还没有,所以整个 2017 年我几乎退掉所有那些东西,一心一意闭门写课。 我做事的方式都是这样,如果我定下一个核心目标,一切不能帮我更好的去完成这个目标,打造这个不可替代性,那我一定不去做,不管表面上看起来有多风光。
2018 年,我的核心目标就是把我的星球做成这个领域的标杆式存在。